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 【 C 】
A.文化思潮 B.文化传统 C.文化观念 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 C 】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 D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 D 】
A.和睦 B.团结 C.和平 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 【 D 】
A.原始采集业 B.原始捕捞业 C.原始狩猎业 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 【 C 】
A.三皇时代 B.五帝时代 C.夏代 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 【 D 】
A.教师 B.官吏 C.说客 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 【 C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 A 】
A.出人相补原理 B.等差原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 D 】
A.查 B.验 C.测 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 【 C 】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2世纪 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 【 B 】
A.周代 B.汉代 C.隋代 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 【 C 】
A.选举政治 B.世袭政治 C.伦理政治 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 【 C 】
A.五帝时期 B.夏朝 C.周代 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D 】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 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 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 【 A 】
A.《左传》 B.《周礼》 C.《论语》 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 【 D 】
A.《周礼》 B.《庄子》 C.《周易》 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 【 B 】
A.知行合一 B.天人合一 C.重义轻利 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 【 A 】
A.张道陵 B.张角 C.张鲁 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 【 D 】
A.王维 B.柳宗元 C.杜牧 D.白居易
二、多项选择题
21.中国文化属于(BCE)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C.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D.汉民族文化E.东方文化
22.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BD )
A.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过分追求粮食生产C.过度拓宽湖泊面积 D.大片地围湖造田 E.土地沙化
23.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AB)
A.逍遥B.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C.否认客观现实,强调超越的生活 D.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E.兼爱非攻
24.下列各项中,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载与医学有关的“方技”有(ABC)
A.医经B.经方C.神仙 D.四诊E.卜算
25.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有(ABD)
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C.抽象思维 D.辩证思维E.形象思维
三、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2)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方苞、姚鼐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戴震的影响所致。
37.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什么?
答:(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38.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答:(1)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主要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代表。 (2)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3)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子”一词来表示。
39.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答: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字规范工作。一是针对方言歧异不便交流的状况,大力推行普通话;二是针对汉字繁难问题,成功开展了简化字运动,并不断针对应用中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规范工作。上述两大措施,保证了语言文字在大陆地区的健康发展。
40.简述科举取士制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
答: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育中重文言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却有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制。
五、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民族大融合。 (1)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2)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 (3)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 (4)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 (5)隋唐立国思想的许多方面,须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4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答:(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要整体地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 (3)“荒政”思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 (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本文标签:广东自考 文学类 2019年自考《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zkw.net)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