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园宗旨
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注意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学前教育的宗旨,自然也不离开这个总目标。尤其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为培养殖民地国民打下根基。并且还认为通过幼稚园进行宗教宣传是虚费最省、收效最捷者。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
以后,不仅在福州、宁波,而且在上海、北京等地也都有外国人办的幼稚园出现。民国以后,更有发展。1913年,基督教全国会议议案中又规定,各地教堂都要附设幼稚园。教会幼稚园数目大增。根据1921~1922年中华基督教教育调查团的报告,基督教教会学校在"五四"运动前夕共7382所,其中幼稚园139所。南京女师1924年调查,全国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的156所,占全国总数的80%。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1928年参观了30所幼稚园,其中就有传教士办的12所,日本式幼稚园5所,由中国人办的普通式幼稚园只有13所。可见,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幼稚园的地位。这些幼稚园还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施加影响,造成幼稚园教育的"外国化"倾向。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宗教式的。
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基本来自日本的《哟朴质员保育设备规程》。在《壬子癸丑学制》中,规定的蒙养院课程仍是四项,只是把"歌谣"改成"唱歌",这个保教内容与日本幼稚园课程就完全一致了。
清末蒙养院与民初蒙养院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日本式的。他们把游戏、歌谣具体规定在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教师高高坐在上面,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下面。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教师地示范管理,这种幼稚园很像小学,也可叫小学式幼稚园。其管理采用严肃主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充满苦闷。
另一种幼稚教育方式是西方教会办地欧美式的或教会式的幼稚教育,以"潜在"的方式发展。其名称多叫幼稚园。它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西洋式幼稚园,实行洋化教育,玩外国教育,唱外国歌曲,孩子不过中国国庆节,却过圣诞节,甚至吃点心也要吃外国货。无疑式培养小基督徒。但它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更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儿童在园生活是天真烂漫的,他们与保姆的关系也是比较融洽。然而,这种幼稚园却难于与中国的蒙养院接轨,却是日本式的幼稚教育模式更容易被中国人吸收。
四、兴办"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之类。早在1634年,就有外籍教士在我国开设育婴堂。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缩慈幼院,是以"人道"为名的社会救济机构。到1903年,"耶稣各会在华所设育婴堂共有9所,共有男孩5壬,女孩293人,共有298人。"
这种"慈善"机构不是教育机构,儿童在堂内多有繁重的劳动,甚至超过其年龄所及。劳累、饥饿、疾病体罚曾夺去不少小生命。育婴堂因收养的均是儿童,所以有的育婴堂也对孩子给以一定的教育。
由于中国儿童在这些"慈善"机构内受到极残酷的迫害,不断激起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20世纪20年代后,幼教占线的进步教育工作者,参加了收回教育主权的斗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全面收回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的办理学前教育的特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实现的。
本文标签:广东自考 历史类 学前教育史学习笔记 设立幼稚园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zkw.net)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