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考信息网欢迎各位自考生,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咨询热线:400-8077-735

自考办电话| 自考提问 | 公众号

搜索

城市: 广州 深圳 佛山 珠海 东莞 中山 惠州 肇庆 汕头 韶关 湛江 江门 茂名 梅州 汕尾 河源 阳江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自考专题: 广东省自考管理系统 广东自考成绩查询系统 准考证打印入口 广东自考视频解读 学历查询入口 微信公众号 考生交流群 在线咨询/解答 开考科目查询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串讲笔记 > 医学类 > 2019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2019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日期:2019-07-25 15:35:17  编辑整理:广东自考信息网  【打印】  浏览(0

第一章 绪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

(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而人际关系则是人与人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是社会关系的反映,但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

 

5、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3)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

(1)圆形传递(无核心,各成员间处于平等距离)

(2)轮式传递(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

(3)链式传递(信息一个接一个地传递)

(4)Y式传递(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

2、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1)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与交际面有关)

(4)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3、人际关系结构的类型: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4、霍桑实验——梅奥:由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态度调查等组成。p40-43

5、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

(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4)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符号相互作用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所有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把人的行为仅仅归结为是对符号的理解,过分夸大交际符号的作用,这是不足取的。

6、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1)社会交换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2)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第三章 态度及转变

1、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基础(2)情感成分——核心(3)行为成分

2、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3、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际关系、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5、态度转变中各沟通要素:

(1)沟通者 (2)沟通内容 (3)沟通对象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认知之间的关系:

(1)认知无关: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

(2)认知失调: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

(3)认知协调: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知

2、认知失调的因素:

(1)认知失调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增加。

(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4)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3、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3、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的两个步骤:

(1)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是内存的还是外在的,即决定控制源。

(2)观察者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

4、控制源理论(罗特):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内控性-外控性。

5、对人的归因偏见:

(1)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原因:

①是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②是当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动发生时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为与背景相比,变得更为突出。

(2)显著性偏见

(3)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原因:

①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

②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信息更可信。

了解人们在他人行动的归因中所产生的偏见,有益于纠正这类偏见 。就行为中心偏见而言,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时人仅要重视行为本身的意义,而且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促使行动者产生了这种行为,不能脱离环境来评论行为和对行为作出归因。就显著性偏见讲,我们除了要注意经常出现的事物、现象、议论以及行动,也要对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予以关注。也就是说,并不常见的事物、现象等也可能有着重要的含义,因此,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告诫我们,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时要放在特定的情景下,并要结合大家的反应,多听取大家的意见。总之,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人们的表现,切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6、归因理论的应用

(1)心理健康

(2)绩效评价(是评定员工过去成绩的过程):归因所起的作用:一是它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评定;二是影响了他们对下属提供的反馈;三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不良绩效原因的结论;四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纠正这些不良绩效所采取的措施。

(3)冲突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常常不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认为我们不是从外界获得这些知识的,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得的。

对自我归因过程的限定:

(1)自愿选择。

(2)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3)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时,我们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2、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一贯性。

3、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

情绪有两个因素组成:(1)生理上的激起; (2)认知标签。

4、自我知觉中的偏见: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自我服务偏见。

5、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的原因:

(1)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容易把行为归因于不相同的情景,在情景中求得解释。而观察者只看到行动者的一种即时的行动,以此来判断行动者。他不知道行动者在过去的不同情景下的行动。因而,观察者常常对这种行动加以泛化,以为行动者的行为在许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结果,观察者往往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

(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会利用最显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类信息。从行动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所以,观察者与行动者相比,观察者更会利用行动者的行为作为归因的基础,来推论出他相应的内在倾向性。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见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一代人的行为表现和作出推论。要考察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表现,综合进行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对待我们自己,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要注意本人的内在特征在归因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果一个特定和环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环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行动是一贯的,那就应该审查自己内在特征的作用。

6、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

(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

(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



第九章 人际影响

1、遵从行为的分类:

(1)群体中个人行为的分类(遵从、非遵从①反模仿即反遵从②非模仿即独立)

(2)群体中遵从行为的分类(简单的服从、内心接受、认同)

2、遵从的理论:个性理论、群体理论

3、影响遵从的因素: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任务的特点

4、偏离和独立的理论:

(1)对抗理论(如果个体完成这些行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或被减弱了的话,他就会体验到要重新获得这种自由的一种动机上的“激起”,这种动机上的激起称为“对抗”)

(2)去个性化(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3)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5、发生感染的四个条件:

(1)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

(2)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

(3)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4)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这种行为。

6、班杜拉认为模仿有三种功能:

(1)使原有的行为得以巩固或改变;

(2)学到新的、原来不会的行为动作;

(3)使原来潜伏存在的而未表现的行为得到表现。

7、时尚的特点:在于它的时间性强,在于它的变化的方向,在于新、奇、特。

8、时尚现象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为阵热、流行和时狂。

9、研究时尚具有现实意义
 

第十章 利他行为

1、决策过程的五个步骤:

(1)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2)正确地解释情景。

(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5)执行助人行为。

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1)旁观者效应(2)情景的模糊性(3)榜样人物的作用

(4)求助者的特点(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1)助人者的心境 (2)同情和内疚 (3)责任和承诺 (4)个性

4、利他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

(2)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责任规范: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和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3)学习和模仿理论(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奖励和代价、模仿)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理论:

(1)强化理论:以强化概念(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环境的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2)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这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3)得失理论(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阿伦森。

(4)相等理论(认为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一般人所孜孜以求的行为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报酬的相等来衡量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的。)

2、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外貌与好的个性品质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人际情感上起很大作用。人们喜欢美的东西。这是一种自然倾向。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印象,产生一种光环作用,使人们产生一种接近的倾向。但是,当实际与本人面对面接触时,或者是当双方有了更多的交往时,这种光环作用就会减小。在长期交往中,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才智、品德)所起的作用更大。

(二)相似性 

研究表明,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包括:(1)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2)吸引力的相似性;(3)社会地位的相似性;(4)年龄的相似性。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相似性不是实际的相似性,而是感知到的相似性。在实际生活中,因人们在初次交往中不可能涉及到信念、价值观、态度等较深的层次,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的相似性往往起主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人们之间的了解加深了,这时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决定着人们是否会继续深入交往。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三)需要互补 

人们有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有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者的一面。这样双方不同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补偿。也就是说,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呈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急性人和慢性人合作得很好,爱听的和爱说的成了朋友的现象。 

相似性和互补性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二者有时也是一致的。例如,在恋爱、婚姻中往往支配型的男性和顺从型的女性彼此有吸引力。这是因为他们对男女关系中的男女角色看法一致,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顺从。概括地说,相似性原则在喜欢中起重要作用,但有时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重要作用。在这些场合人们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的人。

(四)熟悉性 

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社会心理学家梅塔(T.Mita)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要求被试看自己的两张照片,问他们喜欢哪一张。两张照片是一样的,只是一张是正像,一张是镜像。同时,也要求他们的朋友表明喜欢哪一张。结果是,被试自己更喜欢镜像,而他们的朋友则更喜欢正像。因为自己常常看到自己的镜像,而朋友则常常看到正像。 

看到的次数会增加喜欢程度,但次数也有一定界限,超过一定界限会产生厌烦的感觉。另外,次数的作用只表现在积极的或中性刺激物上,而对反面的东西即使增加见到的次数,也不会导致对这个东西的喜欢。

(五)邻近性 

邻近性指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则人们喜欢邻近的人。住得很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也是这个原因。而邻近性之所以起作用是与交往频率有关。处于同一环境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力。常常见面的人容易彼此了解,这也是邻近性起作用的原因。 

邻近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我们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但我们所厌恶的人往往也是邻近的人。所以邻近是吸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六)相互性 

相互性指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但这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不喜欢我们的人,或者不喜欢一个喜欢我们的人。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确喜欢那些 喜欢我们的人。



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用来考察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交换理论是互动理论取向中的一种观点。(所谓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霍曼斯等人的社会交换理论(1961)就是用来解释人际交互作用的原因的。按照这个理论,每次人们彼此打交道时,必须付出某些代价,也获得一定的奖励。互相作用的结果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结果 =奖励—代价。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对于任何一种人际交互作用,都可以从代价、奖励和结果来考察。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可以考察他所获得的结果从而决定交往会延续多久以及令人满意的程度。

不足:

首先,该理论的出发点是人们交往的目的是为着付出较少的代价而获得较大的奖励,人们的交往是某种形式的交换。这无疑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赤裸裸的交易性质和冷酷的人际关系本质。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际关系的本质并不是这样。

其次,在交往结果=奖励—代价,比较水平以及选择比较水平等论述中,也有着机械主义倾向。这些不足使社会交换理论的实用意义有了明显局限。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1)社会两难情景(模拟社会两难的游戏、公共利益两难情景)

(2)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

(1)权力理论——卡普罗 p353-355

(2)合作的协商理论——科默利达和切科夫 p355

4、影响合作的因素:(1)回报  (2)对他人动机的知觉 (3)沟通

(4)威胁  (5)群体规模  (6)个人倾向性

5、在社会交换情景中有四类行为形式:

(1)竞争者(动机是为了取胜)

(2)合作者(动机是社会交换中涉及到的所有人获得的奖励能达到最大)

(3)个人主义者(动机是不仅使自己取胜而且主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达到最大)

(4)平衡者(动机是在特定社会交换情景中如何缩小所有人所得奖励之间的差异,使之平衡。)

6、冲突的形式:

(1)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

(2)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非零-总和”冲突)

7、冲突的原因:

(1)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2)归因 (3)报复 (4)信息沟通不良

 



本文标签:广东自考医学类2019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zkw.net

本文地址:http://www.gdzkw.net/lkl/21458.html

热点关注:

广东自考成绩查询【小程序查分】图文流程方式

广东省2020年1月自考成绩于3月31日公布

《广东省自考信息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立即获取备考方案

已帮助5w万+意向学历提升用户
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