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和信息系统(识记)
1.1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的实质是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推广信息技术是手段,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化则是实现目的的过程。
1.2信息和数据的定义
数据: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它本身并没有意义。
信息:对数据的解释,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1.3信息的特性
客观性、时效性、不完全性、价值性、等级性(战略级、策略级、作业级)
1.4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概述
系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群单元做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
1.5信息系统的类型
作业信息系统:由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三部分组成。
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报告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经理信息系统。
2.管理与决策(识记)
2.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的需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用各种形式、方法、手段对人、财、物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管理的任务在于能通过制订和实施组织的目标,取得良好的业绩于效益。”
2.2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2.3管理系统的三个层次
战略管理、管理控制、作业管理
2.4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2.5决策过程的四个阶段
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实施活动阶段
2.6决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1)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
2)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发展
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
2.7不同管理层次的不同结构化程度的决策问题
结构化决策问题:简单、直接,有固定规律可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则实现其决策过程的基本自动化;
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复杂、没有固定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主管行为对各阶段的决策效果有相当影响;
半结构化决策问题: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无法确定最优方案。
2.8不同类型的决策问题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结构化决策问题:所需信息往往是统计性的,大部分数据来自组织内部,且有教高精度;
非结构化决策问题:所需信息一般是预测性的,而且大部分来自外界,不具有详尽的内容和高度的结构。
2.9人在信息处理上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3.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的支持(识记)
3.1说明信息系统在哪些方面支持计划职能
支持统计分析工作;
支持预测;
支持计划编制中的反复试算工作;
支持计划数据的存取;
支持计划的优化。
3.2预测的概念以及它与计划的关系
预测:预测是计划的基础,是对未来状况作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武汉自考)在于通过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性。
预测是计划的基础。
3.3编制计划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计算机的支持,不仅工作量大,而且会影响编制计划人员对从事计划工作的积极性。
3.4举出信息系统支持计划优化的例子
如:在现有的设备条件下,如何搭配生产的产品品种数量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线性规划问题)。
3.5信息系统支持组织职能的内容
人力资源组织方面:岗位管理子系统、人才信息子系统、人员培训子系统、招工和分配子系统等;
工作组织方面:主要是明确组织流程。
3.6举出信息系统支持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例子
如: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经过业务流程重组,实现各项业务都对数据库操作的协同处理,消除单据传递的延迟,大大提高整个作业过程的效率。
3.7支持领导职能得到几种信息系统的特点
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数据、模型和良好的界面支持半结构和非结构化的决策;
经理支持系统:主要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需求,辅助企业领导对非结构化问题进行决策,经理可依获得大量的尾部数据。
3.8举出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的三个层次上支持管理控制的例子
1)支持作业控制,如:库存控制方面、财务控制方面等;
2)支持管理层次上的控制,如:生产计划与实施结果的对比报告等;
3)支持战略计划和控制,如:分析历史数据,对未来能力进行预测等。
4.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识记)
4.1信息系统的各个发展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1953~1960)
2)信息报告系统(1961~1970)
3)决策支持系统(DSS)(1970~1980)
4)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4.2信息报告系统的特点和种类
特点:按事先规定的要求提供管理报告,用来支持决策制订。还不能有效的支持决策,不能称作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种类:生产报告系统、服务状态报告系统、研究状态报告系统。
4.3早期管理信息系统失败的原因
并非由于系统不能提供信息,是由于当时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经理决策所需要的。
第2章 数据组织和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的概念(识记)
1.1数据处理的目的
1)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2)把数据加工成对正确决策有用的数据;
3)把数据编辑后存储起来,供以后取用。
1.2数据处理的基本内容
数据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运算、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的输出。
2.数据组织的概念(简单应用)
2.1数据结构的两种形式
外存结构、内存结构
2.2数据组织的四个层次
数据项、记录、文件、数据库
2.3数据项、记录、鉴别键、文件、数据库等概念
数据项:是描述一个数据处理对象的某些属性的。与字段的概念相对应。
记录:是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
主键:是用来唯一地标志一个记录的标示符。
鉴别键:主键与副键的统称,其功能是用来鉴别和搜索记录。
文件: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相关记录的集合。(如:输入文件、报告文件)
数据库:是数据组织层次中目前已达到的最高级别。
2.4数据外存储介质的构造
磁带:是一条涂有磁性材料的塑料带,上面有多条平行的磁道,上面每个磁点代表一个二进位。
磁盘:柱面×磁道×扇区
3.数据的物理组织和逻辑组织(简单应用)
3.1逻辑记录和物理记录的概念和它们的区别
逻辑记录:是数据在用户或应用程序员面前呈现的方式,即用户对数据的标示方式。
物理记录:是与逻辑记录怎样具体地存储到外存上有关的。
3.2数据物理组织的两种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顺序的数据组织
2)直接的数据组织
3.3数据逻辑组织的概念
数据的逻辑组织:指的是对相关记录进行逻辑上的编排。
三种结构形式:链表、树、网络
3.4按需要用指针在图纸上将记录联结成链表
(需要理解P24)
3.5用图形表示树和网状组织两种数据的逻辑组织
(需要理解P25)
4.文件组织(简单应用)
4.1文件组织、文件系统的概念和文件系统的功能
文件组织:是数据组织的一部分,主要指数据记录在外设备上的组织。
文件系统:指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管理和存取文件的软件系统,它由文件和管理文件的程序组成。
文件系统功能:它能定义需要的文件组织方式,并提供建立和存取数据的环境。
4.2记录存入存储器的物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区别
两者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排好序的顺序文件是物理顺序和逻辑顺序一致的文件。
4.3各种文件组织方式的特征
1)顺序文件:存储在顺序存储器上时,只能按顺序扫描法存取;存储在随机存取存储器上时,还可以按分块查找法或折半查找法进行存取。
2)索引文件:分为索引区和数据区,索引表的索引项按顺序排列,数据文件本身可以按顺序或不按顺序排列。
3)直接存取文件
①直接地址法:存取机构动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会产生重号;不易记忆。
②相对键法:搜索时间短,处理速度快;若有空号,造成空间浪费;需要占用一个连续的地址块,空间利用率低。
公式:(100为假设的记录长度,400为假设的文件存储起点地址)
③杂凑法公式:存取速度快,节约存储空间;不易找到一个良好的算法,有时碰撞现象发生过多时,会加长存取时间。
存储单元数:(N记录总数,n单位存储记录数)
质数除法公式:(K需要转变的键号,P接近存储单元的质数,INT表示取整)
4.4在顺序存取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上顺序文件可以采用的查找方法
(见4.3)
4.5索引文件的特点以及查找、删除、和插入操作过程
(见4.3)
4.6实现直接存取文件组织的三种方法的原理
(见4.3)
4.7杂凑函数的一种算法——质数除余数
(见4.3)
4.8用溢流表法解决存储单元分配中碰撞现象的原理
(需要理解P30)
4.9使用杂凑法的步骤,知道杂凑法的优缺点
1)确定记录总数N;
2)确定每一存储单元可以存放的记录数n;
3)按公式计算应准备的单元数:;
4)找出一个杂凑函数。
5.数据处理技术(简单应用)
5.1数据库的概念
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造成的具有(武汉自考)高度组织的总体。
5.2数据库的主要特征
1)最小的数据重复性
2)数据存储的一致性
3)数据的独立性
4)数据的安全性
5.3数据库与数据文件的主要区别
数据库包含了若干个文件,通过联结路径实现记录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能反映显示世界中信息间联系及含义;
文件只包含数据本身,而数据库则包含了基本数据和关于数据的数据,如反映联系的、反映语义的,为了管理控制而附加的各种数据。
5.4数据模型的三种类型
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5.5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由实现数据库管理功能的许多系统程序组成的集合。
功能:①定义数据库、②管理数据库、③维护数据库、④数据通讯功能、实现数据的传送。
5.6目前常用的几种数据库管理系统
1)Oracle数据库
2)FoxPro(笔者注:老掉牙的东西,不学还不行,晕。换成DB2、SQlServer或者Sybase等还差不多)
5.7用SQL语言查询数据用的语句
(略,考过《数据库原理》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6.数据处理技术(领会)
6.1定义数据文件的结构
6.2数据文件建立过程中设立控制点的重要性
控制点的目的:对输入的数据项进行校验,避免由此而影响数据的正确性。
数据校验的方法:名称校验、重复校验、范围校验、类型校验、平衡校验等。
6.3根据具体要求编写建立和修改数据文件的程序
6.4编写对数据文件按选定字段进行排序的程序
6.5对数据文件进行检索的几种方法
6.6编写按顺序查找法对数据文件进行检索的程序
6.7随机检索程序的编写方法
6.8数据文件合并和更新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6.9用处理文件去更新文件的程序原理
7.数据处理方式(识记)
7.1数据处理方式的两种类型
批处理方式、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7.2批处理的两种类型及其处理过程
1)顺序处理:必须从第一个记录开始,一个一个搜索下去,直至找到要修改的为止。
适合于:①定期处理的场合、②每次处理的记录数量较大的情况。
2)直接存取处理:每次更新都直接去修改主文件记录,原有记录被破坏。又叫破坏性更新或覆盖更新。
7.3分析直接存取处理的优点
1)用一个简单的程可以更新多个文件
2)当更新的主记录少时,直接存取系统文件的维护比顺序系统要快得多。
7.4联机实时系统和分时系统的概念
联机实时系统优点:相应及时,适合于要求及时响应的场合;不需要脱机转换数据,不需要人工干预,使用方便,服务及时。缺点:集中程度高,要求有严格的控制过程,对存取的安全控制要求较高,技术较复杂。
第3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特点(领会)
1.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1.2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
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1.3管理信息系统各发展阶段的内容
1)泰勒科学管理学派(20世纪20年代)
2)行为科学学派(30年代)
3)数学管理学派(40年代)
4)计算机管理学派(50年代)
5)系统工程学派(70年代)
1.4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数据集中统一,采用数据库;
2)数学模型的应用;
3)有预测和控制能力;
4)面向决策。
2.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领会)
2.1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结构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2.2管理信息系统层次结构的概念
三个层次:作业管理、管理控制、战略管理
2.3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概念
按照各部门的业务功能来分类。
2.4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结构构成的几种方式
1)横向综合结构
2)纵向综合结构
3)纵横综合结构
3.决策支持系统(领会)
3.1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义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3.2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决策支持系统可以设置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作为一个高层的子系统存在,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
3.3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
1)决策所需要的一般查询;
2)存储和运行各种模型;
3)存储和运行各种方法;
4)提供方便的人机对话接口和图形输出功能。
3.4决策支持系统的基基本模式
3.5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1)数据库子系统:对数据的存储、检索、处理和维护,并能从来自多种渠道的各类信息资源中析取数据。
2)模型库子系统:通过人机交互语言使决策者能方便的利用模型库中各种模型支持决策,引导决策者建立、修改和运行模型。
3)对话子系统:负责接收和检验用户的请求,协调数据库系统和模型库系统之间的通信,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收集、问题识别以及模型构造、使用改进、分心和计算等功能。
4.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策略(领会)
4.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是关于管理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规划,对于企业来说,它是企业胆略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4.2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与结构。即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外部环境、内部(武汉自考)环境、内部约束条件、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和完成规划的具体衡量标准等。
2)当前的能力状况。包括硬件情况、通用软件情况、应用系统及人员情况、硬件与软件人员及费用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状况及评价。
3)对影响计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4)近期计划。包括:硬件设备的采购时间表、应用项目开发时间表、软件维护与转换工作时间表、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人员培训时间安排、财务资金需求等。
4.3诺兰的阶段模型及其六个发展阶段
1)初装(启蒙、学习使用的作用)
2)蔓延(信息冗余、代码不一致、信息难以共享等混乱局面)
3)控制(是实现从计算机管理为主转向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4)集成(建立集中式数据库、提供辅助决策、重新装备、预算增长)
5)数据管理
6)成熟
4.4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种策略
开发MIS有两种策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5.开发MIS应用羡慕的基本方法(领会)
5.1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
生命周期:一个系统用了若干年以后,可能由于新情况、新的问题,人们有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从而要求设计更新的系统。这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过程被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5.2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内容
5.3生命周期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特点:对于大系统或系统开发缺乏经验的情况,采用生命周期法可以立足全局,步步为营,减少返工,有利于提高开发质量,加快工程接进度。否则,急功近利,盲目设计,往往付出高昂代价,甚至以失败告终。
不足:系统的开发周期太长,有时系统开发尚在开发过程之中,而内外环境已有改变化,对系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5.4原型法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特点:能充分发挥用户的积极性,能及早发现系统开发中发生的问题,系统适用性较高。但缺乏对整个系统的全面认识,系统分析比较粗略,不易在复杂的大型管理信息系统中全面应用。
适用的场合:①用户事先难以说明需求的较小的应用系统;②决策支持系统;③与生命周期法结合起来使用。
5.5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
特点:①封装性、②抽象性、③继承性、④多态性
5.6最终用户(CASE)系统开发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6.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领会)
6.1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
1)管理方法科学化
2)领导者重视(先决条件)
3)建立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队伍
6.2领导者在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第4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分析(识记)
1.1可行性调查的内容
1)系统的基本情况
2)系统中信息处理的概况
3)系统的资源情况
4)系统各类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态度
1.2可行性分析的任务
确定项目开发是否不要和可行。
1.3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1)经济可行性
2)技术上的可行性
3)管理上的可行性
1.4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
1)对应用项目的概况描述
2)项目目标
3)开发所需资源和预算安排
4)期望的收益
5)关于结论的意见
2.详细调查的任务和方法(简单应用)
2.1详细调查的内容
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数据流程的调查和分析
2.2详细调查的各种方法
①访问、②发调查表进行问卷、③召开调查会、④参加业务实践、⑤使用各种图表工具
3.管理业务的调查(简单应用)
3.1根据识记情况画出组织机构图
3.2叙述进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时调查的内容
调查人员应按照原有信息流动过程,逐个地调查所有环节的处理业务、处理内容、处理顺序、和对处理时间的要求,弄清各个环节需要的信息、信息来源、流经趋向、处理方法、计算方法、提供信息的时间和信息形态〔报告、报单、屏幕显示〕等。
3.3根据企业管理识记业务画出管理业务流程图
3.4根据文字描述画出表格分配图
(P69)
4.数据流程的调查(综合应用)
4.1数据流程图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抽象性:表现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
概况性:表现在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4.2数据流程图的四种符号及其含义
4.3结合管理信息流动实际分层次地画出数据流程图
4.4绘制数据流程图时考虑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系统化分析(综合应用)
5.1系统化分析的内容
1)对系统目标的分析
2)对原系统存在的分析
3)业务流程分析和企业流程重组
4)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
5)数据分析
6)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7)新系统边界的分析
8)研究和确定管理模型
9)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5.2划分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3企业流程重组的重要性
5.4数据静态特性分析的内容
数据的类型、数据的长度、取值范围、发生的业务量
5.5数据分析的各项内容
1)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
2)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
3)数据存储分析
4)数据查询需求分析
5)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
5.6按动态特性分的数据属性类别及各类的特点
1)固定值属性。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其值基本上固定不变。
2)固定个体变动属性。这类数据项,从总体上说具有相对固定的个体集,但其值是变动的属性。
3)随机变动属性。这种数据项,其个体是随机出现的,值也是变动的。
5.7存储分析的内容和分析的具体做法
内容:分析存储数据的内容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具体做法:
1)根据新系统的功能确定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存储单据或账册。对已确定存(武汉自考)储的单据,研究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数据项。
2)去掉非基本的和多余的数据项。
3)为便于检索,增加必要的代码项。
5.8数据处理两种方式的适用情况和特点
1)成批处理方式。特点:费用较低而又可有效的使用计算机。适合于:
a)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
b)需要大量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数据的综合处理;
c)需要在一端时间内累计数据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
d)没有通讯设备而无法采用联机实时处理的情况。
2)联机实时处理方式。特点:及时,但费用较高。适合于:
a)需要放映迅速的数据处理;
b)符合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
c)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5.9企业中常用的管理模型
综合计划模型、生产计划模型、作业计划模型、库存管理模型、财会管理模型、成本分析模型、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
6.数据字典和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简单应用)
6.1数据词典的概念和作用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的详细的定义和说明。内容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
6.2运用数据项和数据存储的定义方法
(需要理解P80-81)
6.3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画出判断树
6.4决策表在表达逻辑关系方面的作用,并画出决策表
7.系统分析报告(综合应用)
7.1表达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内容
1)新系统的目标和功能图
2)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3)新系统的数据字典
4)关于处理逻辑的说明
7.2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
1)原系统分析部分
2)新系统逻辑模型
3)新系统信息量的估计
4)新系统数据处理方式的选择
5)关于选用计算机集中和外部设备的初步意见等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的任务(识记)
1.1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具体的物理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提供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1.2系统设计的要求
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1.3系统设计的两个阶段
1)总体设计。包括:划分子系统、代码设计、设计规范制定、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等。
2)物理设计。包括设计存储文件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1.4系统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详见1.3)
2.代码设计(简单应用)
2.1代码的概念和重要性
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2.2代码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的代码必须在逻辑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能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
2)每一代码对其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都必须具有唯一性。
3)代码设计要预留足够位置,以摄影需要的变化。
4)代码要系统化,码的编制应尽量标准化。
5)要注意避免引起误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
6)要注意慈爱不易出错得以代码结构。
7)当代码长于4或5个字符时,应分小段。
2.3顺序码主要优缺点
优点:短而简单,记录的定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
缺点:没有逻辑基础,本身不能说明任何信息的特征,而且新加的数据只能列在最后,输出则组成空码。
2.4区间码的特征及其缺点
特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个意义。
优点:信息处理比较快,排序、分类、检索等操作易于进行。
缺点:这种代码的长度与它的分类属性的数量有关,可能造成很长的码。在很多情况下,码有多余的数,同时,这种码的维修也比较困难。
2.5区间码的几种类型
①多面码、②上下关联区间码、③十进位码
2.6助记码的适用条件
适用于数据项数目较少情况。
2.7缩写码和尾数码的概念
缩写码:把惯用的缩写直接用作代码。
尾数码:末尾位具有一定的含义,即利用末尾数字修饰主要代码。
2.8代码结构中设置校验位的作用,并能用算数级数法、几何级数法或质数法计算校验位的值
作用:校验输入是否有错,从而保证正确输入。
(计算方法详见P90)
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识记)
3.1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
系统的吞吐量
系统的响应时间
系统的可靠性
单机系统还是多机系统
地域范围
集中式还是分布式
数据关联方式
3.2管理对计算机的基本要求
要求速度快、容量大、同道能力强、操作灵活方便。
3.3网络设计和选择的内容
1)网络的逻辑设计
2)网络服务器的选择
3)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4.功能结构图设计(识记)
4.1功能和功能结构图的概念及目标和功能的关系
功能:(略)
功能结构图:就是按功能丛书关系画成的过程图表,图中每一框称做一个功能。
4.2画出常用的建立主文件和更新主文件的功能结构图
4.3模块化概念、目的和内容
模块法: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法。
目的:为了把一个系统分解为一些规模较小的、功能简单的、更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
内容:(略)
5.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简单应用)
5.1设计信息系统流程图考虑的基本原则
5.2实现以下功能的原理:用户输入某事物的代码后,计算机能自动在屏幕上显示出该事物的名称
5.3数据关系图的概念,并弄清数据关系图和信息系统流程设想图的关系
数据关系图反映了数据之间的关系;
把各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即信息系统流程图
5.4应用信息系统流程图符号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
5.5根据实际问题在数据流程图基础上画出信息系统流程设想图
6.数据存储设计(简单应用)
6.1文件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文件设计就是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处理方式、存储的数据量、数据的活动性以及所能(武汉自考)提供的设备条件等,合理得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介质,决定文件的组织方式和存储方法。
步骤:(略,详见P99)
6.2填写记录设计表
(详见P99)
6.3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
(略)
7.输出设计(简单应用)
7.1输出设计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保证输出表格方便地为使用者服务,正确及时的反映和组成用于生产或服务部门的有用信息。
内容:
⑴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包括使用者、使用目的、报告量、使用周期、有效期、保管方法和腹泻份数等;
⑵输出信息的内容包括输出项目、位数、数据形式;
⑶采用的输出设备;
⑷输出介质。
7.2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输出设计书
(详见P101)
8.输入设计(简单应用)
8.1数据的正确性和数据收集的时间性在数据收集中的作用
(详见P104)
8.2区分来源性收集数据和根源性收集数据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来源性收集数据:是指从已有的资料中获取数据。
根源性收集数据:即用仪器直接从识记系统中收集资料。
8.3数据输入的几种方式
1)传统的数据输入方式
2)源数据自动化输入方式
3)电子数据交换
8.4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原始单据的输入格式
原则是:便于填写、便于归档、简化和减轻输入操作、格式保证输入精度。
8.5输入数据出错校验的各种方法
1)重复校验
2)视觉校验
3)控制总数校验
4)数据类型校验
5)格式校验
6)逻辑校验
7)界限校验
8)顺序校验
9)记录计数校验
10)平衡校验
11)对照校验
12)校验位校验
8.6编写数据的输入程序
(略)
9.处理流程图设计(简单应用)
9.1处理流程图和系统流程图的异同
系统流程图对每一处理功能只是列出其中处理功能名称,而处理流程图则使用各种符号具体地规定了处理过程内的各个步骤。
9.2画出建立扣款文件子系统的一种处理流程图
10.设计规范的制订(简单应用)
10.1设计规范在系统开发和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略)
10.2从方便使用、简化操作和加强系统管理的角度设计文件名和程序名的规范
(详见P110)
11.程序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综合应用)
11.1程序设计说明书的用途
11.2程序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包括: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程序的功能、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程序处理说(包括计算公式、决策表以及控制方法等)。
11.3编写更新主文件程序的程序设计说明书
本文标签:广东自考 工学类 2019年自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汇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zkw.net)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