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
一、填空选择题:
1.社会团体必须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组成。
2.社团的宗旨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
3.社团负责人的选任。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负责人应当根据章程规定的程序由特定的社团组织机构(理事会)选任。
4.社团的活动是非营利性的目的。
5.对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审批机关的管理。
6.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7.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
8.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门。
三、名词解释:
1.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四、简答题:
1.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答: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4.年度检查制度;5.财务监督 非营利性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财务公开制度;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2.我国事业单位成立的条件
答:(1)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2)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我国社团的登记条件
答:(1)社团的成立必须符合《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2)社团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3)全国性社团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并具备足够的广泛性;
(4)社团必须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4.我国社团的登记程序
答:(1)负责人签署的登记申请书;
(2)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查文件;
(3)社团的章程;
(4)办事机构的地址或者联络地址;
(5)负责人姓名、年龄、住址、职业和简历;
(6)成员数额和经费情况。
五、论述题:
1.分析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答:(一)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
2.分级管理体制
3.限制竞争原则
4.年度检查制度
5.财务监督 非营利性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财务公开制度。
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二)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事业组织单行法的缺失
2.立法权威性的缺失
3.实体法的缺失
4.立法内容的缺失
(1)公共事业组织行为规范的缺失。
(2)法律规范的操作性不强,漏洞过多。
(3)法律体系衔接不好,法律规范不配套。
第六章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
一、填空选择题:
1. 公共事业伦理包括3个层面,即观念形态、实践形态和中介形态。
2. 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即观念形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对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3. 公共事业伦理的中介形态,主要指社会的公共事业伦理评价,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政治信念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的三种主要形式。
4. 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的自律。
5. 公共事业品德的三大特征是:整体性、稳定性、转换性。
二、名次解释:
1. 公共事业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公共事业组织为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2. 公共事业品德:就是公共事业伦理规范在公共事业组织和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也是在其公共事业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和倾向。
三、简答题:
1.公共事业伦理的特点。
答:(1)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客观要求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一方面,反映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职业伦理关系及其客观要求的行为规定。
另一方面,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自身对公共事业伦理关系的主观认识。
(2)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他律阶段是达到自律阶段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前提。他律性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赖以行动的标准或动机,要受到来自社会、政府等外在要求的支配和约束。
自律性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将行为规范由最初的外在约束和导向转变为内在的自我意志,内化为自己的品格。自律性是其伦理性的最显著的特征。
四、论述题:
1.试说明公共事业品德的养成机制。
答:公共事业品德的养成机制主要包括: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习惯形成机制和良心调节机制。
(1)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教育培养是公共事业品德逐渐形成的过程,它既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力量的作用过程,又是一个个体接受的过程。
(2)公共事业习惯形成机制。道德习惯是人的意志力量的结晶。良好的公共事业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弃恶从善的过程,是一个抑制自己的不良心理、习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性的过程。
(3)公共事业良心调节机制。公共事业良心是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公共事业道德行为隐蔽的调节器,它对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品德形成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个人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而发生的。
第七章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一、名词解释
1. 现代事业组织:是现代事业制度的核心概念。现代事业组织,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拥有独立资产,面向社会自主从事准公共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2. 现代事业制度:即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设计构想,是指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事业管理制度,它是有关现代组织的法人制度、劳动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允许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生活保障制度等项管理制度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
答:1.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 实现事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管理权的分离。
2.多样化的事业组织形式。改变单一化的行政型模式,建立起灵活多样的现代事业组织,实现事业组织创新。
3.多样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增强自我补偿能力。
4.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建立有创建人与出资人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形式的领导决策权力机构。
5.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流动、公平、竞争和富有活力的事业人事制度。
6.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以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成本核算为中心的、统一的商业财务管理制度。
7.多元化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改变过去单一化的行政事业管理就模式,实现事业宏观监督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社会化和多元化。
三、论述题
1.试分析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答:在进一步深化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须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改革途径与对策措施。
(1)转换观念
明确并非所有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活动都不能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来直接举办。
(2)政事分开
包括:政事职责分开;政事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开;政事经费分开;政事管理方式分开。
(3)人员分流
必须加速改革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
(4)培育市场
为此,加速事业产品与服务价格的改革,为实行安源优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
加强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保证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5)财政对策
首先,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当尽快转化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一时又难以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先明确其市场化的改革目标,视同企业对待,分别进行改革。
第三,对于那些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要改革资金供给方式,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引入商业竞争机制。
第四,对于那些既不能实现产业化,又不应当继续由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应坚决取消“事业”资格;对于现有事业单位里面大量的冗员,也应坚决予以精简。
第八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一、填空选择题
1.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小政府、大社会。
2.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功能和组织形式的专业化、异质化。
二、名词解释
1.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
2. 事业型市场:广义的事业型市场是事业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三、简答题
1.社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答:
2. 公共事业管理应如何发展与创新?
答:(1)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实现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转变;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观念转变。
(2)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理,程序法和实体法并重;
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经济、法律、情感教育、定性定量。
(3)管理内容的发展与创新。实现公共事业组织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使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向多样化方向转变。
3.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答:(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一种机制;
(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本文标签:广东自考 法学类 2019年自考《行政与公共事业管理》章节复习题汇总(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zkw.net)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