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符号;2,信号;3,语言符号(包括特性);4,非语言符号(包括种类);5,编码;6,译码,7,可读性;8,抽绎
二、重点题
1,符号的编码与译码。
在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要发送和接受信息,就得分别进行编码与译码(解码)。也就是说,符号的传递包括编码与译码两个环节。
2,符号编码与译码的中间性反应。
符号编码与译码中间性反应是指传播过程中,当接受者接收到符号之后,懂得这些符号,并把它们还原为讯息时所产生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处于译码与重新编码过程之间,从而具有“解释者”的功能。
作为中间性反应,一方面要解释还原以后的讯息的意义,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决定如何按照接受者的意愿重新进行编码。
“解释者的功能”对于传播者与接受者同样重要。
3,可读性对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的不同要求。
报纸提高可读性:(1)提倡写短句;(2)少用简化专业名词;(3)用语要具体,多用常用词;(4)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广播提高可读性:重视广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广播语言多用口语。
电视提高可读性:以视觉感受为主,加强图像的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播形式。
4,从语义性角度看,语言的特性。
从语义学角度看,语言具有三个特性:(1)语言是静态的,客观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客观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译的。
第八章 传播媒介与有关理论
学习建议:本章是学习拉斯韦尔的五个W中的第三个W:通过甚么媒介。集中对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各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进行探讨。本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本章的重点在于对麦克卢汉,英尼斯,梅罗维茨等三人的传播媒介的理论,这些理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文字发明前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 文字发明与手抄传播
印刷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
本章知识脉络 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与现状
麦克卢汉,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第一节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
一、基本概念
1,渠道;2,媒介;
二、重点题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四阶段。
口头语言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特征;
口头传播阶段 口头语言有时空局限性;
主要特点 此阶段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并行。
文字记录及其载体同书写文字的人分离。
手抄文字传播阶段
主要特点 信息复制慢,不能大量复制,
发展历史 机器可以大规模复制信息,使社会传播成为可能
印刷传播阶段 使文字信息传递到社会公众之中。
主要特点 信息流通的视觉通道受到重视。
克服时空限制,传播距离扩大;
1920年,美国KDKA广播电台,标志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诞生
电子传播阶段 1936年,英国BBC建立第一座电视台;
主要特点 50年代出现彩色电视,60年代出现卫星电视。
第二节 各类大众传媒的特点和现状
一、基本概念
1,报刊;2,无线电;3,电视;
二、重点题
1,大众传媒的特点。
媒介 传 播 长 处 传 播 弱 势
报刊 1,信息容量大;2,保存信息力量强;3,受众选择主动性大。 1,时效性差;2,缺乏电视新闻的动感;3,要求读者有文化程度;
[1]
本文标签:广东自考 串讲笔记 2006年4月“传播学概论”串讲资料(5)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gdzkw.net)
热点关注: